驻巴西使馆提醒中国公民防范电信诈骗

发布日期: 2022-11-08  来源:涉外管理处 打印   分享至:
  • 微信好友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近日,有不法分子冒用中国驻巴西使领馆名义,实施电信诈骗。为进一步提升在巴中国公民防范意识,了解诈骗分子惯用手法,驻巴西使领馆发布提醒如下:

一、冒充使领馆类

不法分子利用技术手段冒充使领馆电话号码致电当事人,佯称自己是使领馆工作人员,并提供本人和当事人姓名等信息,骗取当事人信任,进而谎称当事人身份证件、银行账户被盗用于非法活动,以此诱使当事人提供个人信息。另外,不法分子也可能谎称当事人需参加“海外人口普查”,或有重要文件包裹需到馆领取,或涉及违法犯罪,引导当事人转接至冒充公检法的诈骗电话,以此诱骗当事人提供个人信息,使当事人遭受严重的信息泄露和财产损失。

提醒:来电号码可通过技术手段进行伪装,接到显示驻巴使领馆电话号码的来电时,切勿放松警惕。

驻巴使领馆不会联系当事人进行“海外人口普查”或请当事人来馆领取文件包裹并因此要求提供个人信息,各馆同样不会通过电话通知当事人涉嫌违法犯罪等事项。

此类诈骗电话通常会骗取当事人姓名、出生日期、护照号码、银行卡号等隐私信息。如接到此类疑似诈骗电话,请不予置理并立即挂断,切勿按电话要求提供任何个人信息或转账汇款,必要时可联系使领馆核实情况。

二、冒充公检法类

不法分子致电当事人,佯称自己是公安、检察院、法院等国家执法、司法机关工作人员,骗取当事人信任。不法分子谎称当事人涉嫌违法犯罪或身份被冒用于违法犯罪活动,要求当事人配合调查,以办案所需为由诱骗当事人提供个人隐私信息,以缴纳罚款、保释金、接受“资金审查”等名义诱骗当事人进行转账汇款。在此类案件中,不法分子还常以“案件保密”为由,要求当事人切断与外界联系,以阻止当事人获得外界帮助。

提醒:

国家公检法等机关有严格的办案程序,执法人员不会通过电话通报案情,更不会通过社交软件办案。国家公检法等机关不会要求当事人缴纳保证金或保释金,也不拥有所谓“安全账户”。国家公检法等机关保护公民合法权利,不会以案件保密为由要求当事人断绝一切对外联系。

不法分子擅打“信息战”和“心理战”。不法分子常自报伪造的办案人姓名、工号等信息,甚至会提供伪造的国家机关网页和通缉令,以此捏造权威假象。不法分子在电话中还常使用声色俱厉的语气对当事人进行威胁,谎称案情恶劣且可能给当事人带来遣返等严重后果,使当事人在强烈的紧张感中丧失判断力。

如接到此类疑似诈骗电话,请不予置理并立即挂断,切勿按电话要求提供任何个人信息或转账汇款,必要时可通过使领馆或公检法官方渠道核实情况。

三、网络交友、投资类

不法分子在网络社交平台上设法结识当事人,在与当事人建立良好关系并取得当事人信任后,通过诱骗当事人参与投资或谎称自己遭遇困难急需借钱骗取当事人转账汇款。

提醒:

网友身份真假难辨,不法分子常通过伪造的身份接近当事人,通过展示伪造证件和长时间感情交流等方式建立信任后才开始骗取钱财。网络交友请务必保持谨慎,不随意添加陌生人联系方式,严格划清虚拟与现实、感情与金钱的界限,在对方提及钱财时请务必提高警惕。

投资理财需谨慎。投资理财有专业人员和渠道,不可轻信所谓内部人员或渠道,不能使用非正规投资平台,不应幻想获得高额回报,贪图金钱往往只会造成财产损失。

不法分子的诈骗剧本终究存在漏洞,请务必保持理智清醒,不因网上友情或爱情而丧失判断力和警惕心。如遭遇疑似此类诈骗,切勿转账汇款。

四、网络购物类

不法分子在社交媒体或网络购物平台上发布广告,谎称低价、大量出售优质、稀缺的商品服务,吸引当事人注意,诱使当事人脱离正规交易平台,通过社交软件或虚假交易平台转账汇款,并在骗取钱财后迅速断绝联系。

提醒:在网购商品时请务必保持警惕,详细了解并仔细甄别商家和商品信息,对商品价格、储量明显异于普通市场行情的商家提高警觉。应尽量选择正规可靠的官方交易和支付平台,不点击浏览对方提供的不明付款链接,注意保存购物凭证。如遭遇疑似此类诈骗,切勿转账汇款。


网上

温馨提示

欢迎您使用本网站互动功能!本网站互动用户已实现与河北政务服务网统一登录,如上图所示,新用户请点击[注册]打开河北政务服务网完成注册。如果您已完成注册,请点击[登录],从河北政务服务网登录后可自动返回到本网站互动版块,然后您就可以写信提交了。